赵希斌说,文学是艺术,艺术必须是独特的,这并不是说要标新立异,为了独特而独特,而是因为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经验表达,它必须是独特的。文学的独特源于个体的经验对经验的认知加工存在个体差异。而诗歌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因为跳跃、省略、变形、夸张等的运用让学生对诗家语望而却步。有人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了适应格律和韵律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说,诗歌就是韵律化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诗歌具有音乐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些特点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考虑诗歌的形式、内容和创作目的。学生之所以觉得诗歌难懂,很多情况下没有建立起诗歌的阅读图式。诗歌阅读是一个由感知形象、理解诗意到体味诗情、鉴赏诗艺的由浅入深的认知、体验过程,课程标准也说,文学阅读与写作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因此,感知诗歌内容是体会诗情的基础。
学生初读宋湘的《木棉花》时普遍感觉读不懂,一是北方的学生对木棉花没有直观的印象,二是这首诗诗家语较多。先来看下这首诗的内容:
木棉花
宋湘
历落嵚崎可笑身,赤腾腾气独精神。
祝融以德火其树,雷电成章天始春。
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芳绪亦佳人。
不然闲向江干老,未肯沿街卖一缗。
首联化用典故写出了木棉花的精神气韵。第一句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周伯仁道桓茂伦,历落嵚崎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伯仁赞美桓茂伦,说他举止潇洒,卓尔不群,是可以傲视别人的人。嵚崎,原本是山高峻,后喻指人才出类拔萃。可笑人,非今所谓可笑之人,“可”做“能够”讲,这里的人是一般人、普通人。可笑人,即可以讥笑或嘲笑(引申为傲视)别人。对于这句“历落嵚崎可笑人”,有人不点句读,有人从可笑人处点开。结合以上分析,考虑读者理解,应该断开。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发现前“历落嵚崎”与以今律古理解“可笑人”存在矛盾,理解成桓茂伦是可以傲视别人的人比较好。
这时,我再给学生呈现木棉花的图片和视频介绍。高大粗壮的木棉枝干和繁盛绚烂的木棉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木棉高可达25米,花朵硕大,火红艳丽。对木棉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学生理解第一联就容易多了。学生很容易发现“历落嵚崎”是说木棉挺拔的枝干,而那些一般的灌木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可笑人”之“人”一样,身形低矮平庸。因此,首句借枝干的高大与普通树的树干作对比,以突出木棉高大遒劲的形象;“赤腾腾气”写木棉花绚丽纷繁的花朵给人的整体感觉,仿佛升腾起的红彤彤的火焰,让人为之一振。叠词的运用也打破了常规七言诗二二三的造句法,前四词不可分,句子在生硬中显得十分劲健,堪称不以文害义、避熟就生的典范。
第二联紧承上句的“赤腾腾”,祝融正是火神,“赤精之君,火官之臣”,按照句法,祝融以德火其树,“祝融”是句子的主语,“火其树”是谓语和宾语,而“以德”是“火”的内容。据此看来,“火”发生了活用,火兼有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在此不做分析,但这里要把它理解为形容词(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使动用法,取“使……像火那样的颜色”比较切合原文的意思。可译为:祝融用它的火德使木棉花变得火那样红或祝融赋予木棉树火一样的颜色,祝融使得木棉花具备了花之火德。“雷电成章天始春”一句中,使高大的木棉与雷电合奏。木棉最先感知到空中的春雷,但它却毫无畏惧之感。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提到了“章”字。据《说文》,章由音由十会意。“音”,指“音乐”、“乐曲”;“十”不是指数目,是“竟”的意思,即终结、结束。许慎对“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学生在学习《关雎》《蒹葭》《氓》时也对重章叠唱有较深入的了解。基于此,再去看下文会发现,下文是省略句。该句省略了主语——木棉花。木棉花与雷电一起合奏天籁,时令由此进入春天。这一联,诗人将与木相克的火和电巧妙融在一起,赋予木棉热烈奔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这一联也用到了神话典故。理解这一联的难点在于“变形”和“省略跳跃”的诗家语。
第三联也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芳绪亦佳人。一二联说此花之不凡气度,古人以花喻女子,那么这样一个芳绪女子不是窈窕淑女,而是热烈奔放、坚韧不屈的奇女子。试想,如果是个温润如玉的君子,怕也与这样的女子不相配,只能是豪放的壮士。因此,这联上下句互解才能理解木棉花壮美又鲜艳明丽的形象,诗句让人不禁想起穆桂英和花木兰,只有这样的奇女子才能配得上这种花。木兰可代父从军、驰骋沙场,也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正与这种花的气质相符。
第四联紧承上联的木棉花的双关义,赋予木棉花人的品行。江干,即江边。最后一联写出了木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不然”照应上句中的“须”字,不然闲向江边老,意即木棉花选择在江边傲然独立到老,不愿随波逐流。江边是高贵花木的理想栖所,屈原笔下的香草、芰荷(沅有茝兮澧有兰——《楚辞·九歌·湘夫人》),高蝉笔下的芙蓉(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上高侍郎》)都长在江边,是高洁品格的化身。“未肯沿街卖一缗”,是说木棉花不愿委身成为市井之人的观赏之物。这两句写出了她高标伟岸、不媚世俗的高洁形象。
宋湘才华横溢,但4次参加科举不第,44岁才中进士,为官清廉,重视教化。《清史稿》中赞誉他“性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诗磊磊落落,自成一家”。这首诗通过用典、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对木棉花高标独立、卓尔不群形象的赞美。诗歌语言刚健清奇,用典浑然天成,比喻新颖形象,是难得的咏物佳作,既是在咏木棉花,也是诗人高标伟岸人格的真实写照。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发现:要想解读好诗歌,必须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感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解读诗歌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读懂诗歌,最终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仅用于学习参考!
请勿做商用
侵权后果自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的雨
戏剧里的小说()
我就想这样教语文()
大刀阔斧去枝除蔓讲练结合高效简洁()
你给老师支个招吧()
主体段写法
巧设情境端正取向立德树人奠基未来()
爱国绝不是一句空话()
巧借飞花令复习古诗词()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期)
:《精读指导举隅》序(2)(原创篇)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原创总期)
:略谈国文学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批注(原创总期)
给元天亮的信(原创总第期)
荷塘月色
给元天亮的信(一)(原创总第期)让学生发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之中(原创第总期)《故都的秋》精品课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内容(原创总第期)课程结构与学习任务群概述(-)锁麟囊(原创总第期)《百合花》评注阅读(原创第总第期)《红烛》精品课件拿来主义精品课件不待扬鞭自奋蹄——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原创第总第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比较阅读(原创总第期)《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原创总第期)沦落天涯的失意悲歌——《琵琶行》教学设计(原创总第期)《拿来主义》文本细读(原创第总第期)理性审辨·批判继承——《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原创总第期)《劝学》精品课件《致云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七单元三篇散文读写结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期)语文禅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cz/1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