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叶楚桥(ID:yechuqiao)
壹
范成大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戏言,竟引出三首诗词经典。那是南宋绍熙二年。焕章阁学士杨万里,因为触怒孝宗,被降职远调。刚到福州的辛弃疾,面对盗贼作乱、府库空虚,正满脸愁苦。而参知政事范成大,则已退休多年,在苏州石湖,享起了清福。冬日,天降大雪,万籁俱寂。范成大又在家中对酒当歌,宴饮作乐。同坐席间的,正是他和杨万里、辛弃疾的共同好友,自号“白石道人”的姜夔[kuí]。酒过三巡,范成大意犹未尽,举起酒杯,喊话姜夔:“都说你是大宋文坛,高质量的创作人。此情此景,何不填词助兴?”姜夔微微一笑:“恭敬不如从命。”不出片刻,两首新词,一气呵成: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旧时月色》月色依旧,笛声悠扬,却无伊人在身旁。青春易老,年华逝去,只有梅花香如故。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苔枝缀玉》篱角的梅花,静默于夕阳之下,宛若远嫁的王昭君,不堪边塞的风沙。梅花高雅脱俗,本该藏于金屋,却伴着玉龙哀曲,被雨打风吹去。“疏影”“暗香”皆为姜夔自度曲,源自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范成大极为满意,反复吟诵之后,又让歌妓当场演唱,当真韵律十足,曼妙清亮。一时高兴,他还做出一个决定,将最宠爱的婢女小红,赠给了姜夔。果然很南宋,一言不合,就以红粉相送。姜夔自是感激不尽。除夕之日,他辞别范成大,携小红归往湖州。就在返程途中,他又有一篇经典问世: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一叶扁舟,泛行水乡。微风拂来,清波荡漾。箫声婉转,歌声悠扬。才子佳人,琴瑟和鸣。这是一幅绝美的画卷。从此,在“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外,姜夔又创造出一个名场面——“小红低唱我吹箫”,让后世无数文人,心驰神往,朝思暮想。尽管他出走半生,此刻仍是平民。贰公元54年,姜夔出生于江西鄱阳。九真姜氏,也曾显赫一时,蜀汉名将姜维,大唐贤相姜公辅,都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只是到了南宋年间,家道日渐式微。姜夔的父亲和祖父,虽然进士及第,有功名在身,却长期沉沦下僚,未能跻身权贵阶层。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姜夔便投奔长姐,与她相依为命,直至成年。其间,他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是运气欠佳,还是才华有限,亦或是名字笔画太多,占用了答题时间?姜夔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前途渺茫,不如四处流浪。在宋朝,文人游走的脚步,总会伴有香艳的插曲。姜夔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合肥赤阑桥畔。此时的姜夔,精于填词,善于谱曲,在文艺圈中早已享有盛名,颜值又正是当打之年,无论在哪里出现,都是人群中的焦点。这不,一帘之隔的姐妹俩,只是因为多看了他一眼,从此再也没能忘掉他的容颜。众人起坐喧哗、觥筹交错之际,姐姐弹起琵琶,妹妹拨动古筝,乐声似流水潺潺,又如春风拂面。满堂宾客,无不击节称叹。姜夔不禁侧首回望,只见姐妹俩轻妆淡抹,发髻蓬松,体态柔弱,风姿绰约,顿时惊为天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姜夔迅速坠入爱河,一段唯美浪漫之旅,由此开启。只可惜,故事的终点,不遂人愿。合肥虽好,也不能在温柔乡里终老。对于姜夔来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缠绵悱恻,还有远方的功名大业。他要继续交游,认识更多的人,寻求更大的提携。图片源自《玉楼春》剧照叁决心已下,姜夔只得忍痛,向心上人告别: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解连环·玉鞭重倚》几次扬起马鞭,总是踌躇不前。西窗夜凉,雨过天晴,才得欢聚,为何又要分离?何时重约?待花谢为期。水边驿站,烛光时隐时现。往昔双栖双飞的画面,仿佛近在眼前。如今皓月当空,只剩你孤枕难眠。分别时痛,相思更痛。姜夔后半生,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为她写诗,为她填词,以至于他存世的作品中,有四分之一的内容,都与合肥往事有关:“淮南好。甚时重到”,合肥好,何时才能重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一弯冷月,映照千山。伊人归去,无人相伴。一种相思,两处孤单。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认为功成名就之日,必是再来相见之时:“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嗯,请替我转告,刘郎未老,一定重到。但比时间更残酷的,是惨淡的现实。“卫娘何在,宋玉归来”。十年后,姜夔路经合肥,寻遍全城,也没有找到故人的踪影。转眼间,昔日名扬文坛的青葱少年,已然双鬓花白,尽管四处奔走,多方努力,却入仕无门,一事无成。当初意气飞扬,如今惟余凄凉。自顾不暇的人,就不配拥有爱情。海誓山盟,终是一场空。万般相思,也只能藏于心中: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相思无尽头,恰似淝水向东流。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离别太久,悲伤已被时光遗忘。可又是谁,让我忍不住朝思暮想?肆85年,时任吏部郎中的杨万里,一口气向宰相王淮,举荐了60名学者、贤人、廉吏,首为理学家朱熹,次为史学家袁枢,排在第十三位的,则是诗人萧德藻。萧德藻任湖北参议时,姜夔曾以故人之子的身份,前来拜会。在南宋主流生活圈,最有分量的见面礼,不是绫罗绸缎,也不是名酒名烟,而是原创的诗词歌赋、书信文卷。姜夔自然不会落入俗套,刚进萧府大门,便呈上一首新作。没有想到的是,萧德藻竟给了他“一键三连”,让姜夔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萧德藻先是惊呼:“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为了姜夔,不惜得罪半生故旧。后又客串起“月老”,将侄女许配给姜夔,主动把两人的关系,由世交提升为至亲。不仅如此,他还不遗余力,到处推荐姜夔,逢人就说,见人就夸。第二年,萧德藻改任乌程县令,举家迁往湖州,姜夔以侄女婿的身份随行。路过杭州时,他特意带上姜夔,去拜见杨万里。读完姜夔的诗词,杨万里如获至宝,认为他的风格,酷似唐朝诗人陆龟蒙,并将他和张镃[zī]一起,视为尤袤、范成大、陆游的接班人: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甚至,他还觉得自身水平有限,不能为姜夔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于是,他又修书一封,把他推荐给了闲居石湖的范成大:袖诗东来谒老夫,惭无高价当璠璵。翻然却买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姜夔带着这封推荐信,在石湖住了一月有余。范成大每天与他把酒言欢,谈词论曲,直言姜夔高雅脱俗,仿佛是从魏晋年间走来的人物。待《暗香》与《疏影》写成,他还以小红相赠。不得不说,这些文坛大佬,确实可爱至极,对晚辈的关爱与提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办不到。也正因为如此,当范成大辞世时,姜夔才会悲痛万分,特意写下悼诗三首,追忆往昔光景,缅怀良师挚友: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悼石湖三首(节选)》伍93年,姜夔在杭州结识张鉴。张家是名门望族,家世显赫,财力丰厚。张鉴的曾祖父张俊,是与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与姜夔一起,被杨万里写进诗里的张镃,正是张鉴同父异母的哥哥。张氏兄弟,对落魄潦倒的姜夔,一直关照有加。特别是萧德藻前往陕西,投奔在池阳做官的侄子之后,姜夔无法在湖州立足,只好赶到杭州,寄居于张府。张鉴不仅割出良田,专门供养姜夔,甚至主动提出,要为他捐资买官。姜夔当然辞谢不受。有了好友的热心接济,姜夔凄凉的晚景中,总算有了一抹亮色。“十年相处,情甚骨肉”,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宴饮聚会,张鉴都会约上姜夔,一起煮酒望月,赏花听雪: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雪飞》美人妒忌杨柳,有春风为其染绿。杨柳却羡慕美人的腰肢,婀娜纤细,摇曳生姿。当时,宋廷南渡后,许多乐曲遗失。出于一个音乐人的职业自觉,姜夔先后向朝廷进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和《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以期“补正庙乐”,对雅乐进行修订和完善。他也得以在近知天命之年,破格获得礼部允许,以布衣之身参加进士考试。遗憾的是,他再次铩羽而归。自此,姜夔彻底与仕途绝缘。随着年岁增长,他日渐消沉,不想丝竹乱耳,也不愿醉酒伤身,连张鉴的多次邀约,都婉言谢绝。虽然生活热情锐减,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却丝毫未变。年,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写下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慷慨悲壮之语。与辛弃疾有过多次唱和的姜夔,再次和词一首,以刘备、孙权、诸葛孔明等前人之事,颂扬稼轩的文才武略,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山川故国依旧,不见当年风流人物。您有心归隐,却应朝廷之召,统领三军。如孔明在世,定能顺应民心,挥师北进,马到功成。嘉泰年间,张鉴逝世,姜夔伤心不已,痛声疾呼:“宾主如某与平甫者有几?”是啊,客居杭州十年,宾主处成了兄弟,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及?一年后,又逢杭州大火,毁尽姜夔的藏书和住所,让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好在饱受岁月摧残的姜夔,内心已经变得无比强大:“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沉灭”。徘徊于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必恋恋不舍,秋风总会来临。富贵皆云烟,万古皆沉灭,区区茅屋,何足挂牵。再后来,张镃身陷暗杀太师韩侂胄[tuōzhòu]事件,被朝廷治罪。姜夔在杭州的生活,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为求生计,他不得不以花甲之龄,辗转于金陵、扬州等地。直至终老,这般窘迫的境况,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22年,六十八岁的姜夔病逝,家中甚至无钱办理后事。还是在嘉定十年状元、镇东军签判吴潜的资助下,姜夔才得以安葬于钱塘。一代词曲大家,晚景竟凄凉至此,着实可惜、可叹。图片源自《玉楼春》剧照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76年,青年姜夔,初至扬州。日暮时分,雪后放晴,四顾萧条,号角悲吟。目睹扬州城沧桑巨变,一时感慨万千,他便自创词曲,感今怀古,是为《扬州慢·淮左名都》。这是姜夔的代表作,也是宋词的代表作,享誉文坛,传唱千年。最高端的作品,往往都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运用对比和反衬,看似简单,却最能冲击视觉,震撼人心。昔日春风十里,莺歌燕啼;如今人烟荒芜,野草丛生。二十四桥仍在,明月依旧;只是月色凄冷,处处沉寂无声。桥边红药,年年绽放;却如陆游笔下幽梅,寂寞开无主。即便风流杜牧,重临扬州城,面对这破败之景,也写不出往日的款款深情。“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皆源自晚唐杜牧。杜牧之于扬州,就如同苏轼之于黄州,人与城相互成就,密不可分,甚至提及这座城,就会想到这个人。在《扬州慢》中,姜夔化杜诗入词,既可点题,又很应景,还能翻陈出新,实属经典。青出于蓝,却不逊于蓝。弱冠之年的姜夔,刚刚踏入文坛,就能写出此等佳作,其天赋和功力,可见一斑。后人常将他与辛弃疾并论,且有“白石脱胎稼轩”之说。但两个人还是有明显区别。姜夔的作品,以咏物、记游、抒情居多,虽有“徘徊望神州,沈叹英雄寡”“问谁记、六朝歌舞”“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jué]”等心系家国之语,但与“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相比,他明显缺乏一股英雄气,只有悲凉,没有悲壮。这种差别,与作者才华无关,和个人经历相干。辛弃疾既是文臣,也是武将,出得朝堂,上得战场。姜夔只是一介书生,毕生都在江湖之远,经历单调,所见有限。他无法指点江山,慷慨激昂,只能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不能再苛求更多。对此,清代大儒刘熙载,早有定论: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一个是才子之词,一个是豪杰之词,只有风格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柒姜夔的词注重抒写心境,追求清空骚雅,被奉为雅词典范,对南宋吴英、张炎、蒋捷等人,影响颇深。及至后世,仍有不少文人、学者,对其推崇备至:词至南宋始极其工,姜尧章氏最为杰出。词莫善于姜夔。——清·朱彝尊词家之有姜白石,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清·宋翔风他在文坛自成一派,在乐坛更是成就斐然。宋词流传至今,大多只有文字,曲谱早已失传。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却是载有乐谱的文集,词曲双全,被视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他是唯一保存有唐宋乐谱文本的音乐家,为古典文化和音乐的传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姜夔的存在,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听到,数百年前的天籁之音。姜夔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字体颇有魏、晋古风,运笔道劲,波澜老成。所著《续书谱》一卷,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姜夔小楷,图片源自网络诗词、音律、书法,无所不精。他是大宋文艺圈中,继苏轼之后,又一位艺术全才。最关键的是,姜夔人品极佳,德才兼备,朋友遍天下:内翰梁公于某为乡曲,爱其诗似唐人,谓长短句妙天下。枢使郑公爱其文,使坐上为之,因击节称赞。参政范公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待制杨公以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于是为忘年交。
待制朱公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丞相京公不特称其礼乐之书,又爱其骈俪之文。丞相谢公爱其乐书,使次子来谒焉。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如二卿。
——宋·周密《齐东野语》
包括丞相、枢密使、翰林学士在内的名公巨儒、当世俊士,不可胜数,“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生前,百艺精通,名动一时,四海之内,仰慕者多;身后,诗文传世,厚德流芳,历朝历代,追随者众。妥妥的人生赢家。他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五次参考,屡试不第,空怀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一身才华,只落得浪迹天涯。实在心有不甘。姜夔晚年寓居西湖,曾作《杂咏》十四首,字里行间,尽是孤云野鹤般的闲适和超脱:布衣何用揖王公,归向芦根濯软红。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七》江湖布衣,何用卑躬屈膝?心中无挂牵,看鱼戏绿萍间。
果真宁静淡泊,超然洒脱。只是八百年前,闲坐湖边的姜夔,那一刻的心境究竟如何,是真快哉,还是很无奈,是真惬意,还是很失意?这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谜。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zz/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