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木棉花 > 木棉花性状 > 正文 > 正文

遇见中医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9 10:18:35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导读:本文原题目为《木棉花》,摘自近日出版《遇见中医》一书中,作者陈权先生为广东省名中医杨宏志教授之师承高足。他热爱中医、笃志好学,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不曾间断地学习《伤寒论》、《内经》等著作,思考其中的经方用药,而且一边学习仍一边工作,颇费心力,不辞苦辛。特与各位读者共赏。

清晨雨后,陵园西路。

木棉遍地,被过往车辆碾成花泥,黏稠地粘在地面。

环卫工用大扫帚一下一下刮扫着,残红凋花,和着污泥一起被铲入清洁车。

木棉花入药,味甘,淡,性凉。归脾,肝,大肠经。

岭南古医籍《本草求原》云:

“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饮。”

我拾起几朵尚较完整的木棉,其色红艳而热烈。

随着人流,我跨过天桥,再过马路,医院肿瘤科走去。

从发现肝癌晚期,切除、到化疗,一切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在友人身上。

我希望,木棉花的红艳可以给友人带去微薄的慰藉和祝福。

肿瘤科一床难求,友人得以入住,全因他的远房亲戚荣医生。

医师,在患者眼中,病时忆及,愈时即忘,死时受怨。

荣医生有二十多年临床经验,他常被亲人当做救命灵药般依靠。对于亲疏不同的亲戚,他有求必应,为他们在省城找到他认识的最好的医师,安排最好的治疗,正如他帮助我的友人。

但经荣医生帮助的几位晚期肿瘤病人,几乎所有的治疗过程,都没什么差别。

检查、确诊、签署手术同意书、医生宣布手术成功、复发、再化疗,再复发,患者在病床上苟延性命,最后由主治医生说出那句:“我们已经尽力了。”

在常人的认知里,恶性肿瘤是绝症,患者的生命无可挽救。所以患者亲属也明白,在省城神通广大的荣医生已经尽力了,大家发自内心地感激荣医生,只怨命运不公。

但我想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

我坐在病床边,同友人细细地聊着过去和未来。

桌子上,被肆虐的雨水打落离枝的木棉花鲜艳如昔,如同热烈的生命。

我劝友人化疗的同时,让中医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甚至可以尝试纯中医治疗。友人沉默了。尝试意味着以身涉险。谁也不愿以自己的性命为筹码来赌注。

接近午时,荣医生来到病房。

荣医生在家族中颇具德望,在医院里人情通达,虽不是肿瘤科医生,但他的话语却时刻影响着友人的想法。

化疗带来的痛苦难以言喻,冰冷的化学药物滴进身体,伴随着昏沉、呕吐、恶心、厌食,每一块骨骼都在呻吟,只能静卧在床,连水流淌过肠道都觉得滚烫,头发不断脱落,这所带来生理、心理的压力逾千钧之重,令患者如临末日。

化疗无法彻底清除癌细胞,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把健康的细胞也破坏了,最终的治疗结果常令人失望。

治疗失败,生命就此黯灭,插满管子,瘦骨嶙峋地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凝固了目光。

如选择中医治疗晚期肿瘤,以汤药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病人生命可能会比纯西医治疗延长更多,而且中医治疗没有化疗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痛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患者甚至可以“带瘤生存”,与肿瘤和平相处。

但因刻板印象,患者通常认为肿瘤的治疗只能依靠现代西医学的肿瘤科,不敢冲破思维定势,不敢相信中医。

如果西医只能让患者在痛苦中勉强延续生命,未来难期,为何不尝试和肿瘤讲和?

我不放弃寻找机会,私下里向荣医生建议让患者在治疗中加入中医疗法,并尝试用中医治疗肿瘤的案例说服他。化疗耗伤正气,需要中医辅助调养。但他对我只是礼貌地微笑着,没有回应。

我无法改变一个拥有二十多年临床经验、一个现代西医虔诚信徒的想法,我也无法改变被家族高度信任的他所带来的影响。

木棉花留在桌上,我告别,黯然离开。

人的生命鲜活发亮,如同木棉那明艳的红色,那燃尽一切生机的红,是最纯正的红。

但木棉离了枝,它的生命慢慢流逝,无可挽回。

其实,一切人们无时不在步向死亡,出生就如同花离枝头,死亡便是枯腐于土,人生,就是枝头到落地的距离。

木棉落地,被采收,洗净,晒干,加工,和金银花、菊花、槐花、鸡蛋花一起,熬制成一碗五花茶。

五花茶性微寒,清热、解毒、消暑去湿。

我在餐厅里喝着五花茶,和程教授聊起生命的脆弱和肿瘤的治疗。

程教授,西医的“叛逆者”。他毕业于著名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为临床病理学方向的研究者。

四年前,程教授的母亲和兄长因肝癌相继离世,他目睹两位亲人化疗时的痛苦折磨,身体日渐虚弱,受尽磨难,也无法苟存性命。他说:“是以对抗肿瘤为目的西医治疗提早结束了母亲和兄长的生命。”

亲人离世后,程教授求学于中医,希望以中医学来填充自己的学术空白。没有哪一种医学是完美的,他一直对中医治疗癌症保持认同,可惜当初兄长坚信中医无用论,拒绝让中医介入治疗,连程教授特意找名中医为母亲和兄长开方,煎好送至兄长手上的中药剂都被拒绝。

如果当初他坚定些,或许中医能帮到他的两位至亲,或许这条路是可行的。故此他常自责,当初为何不能再坚定些呢?

已在临床病理学有所建树的程教授明白,肿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概率。于是,他放下成见,带着满腹医理学识,拜入中医肿瘤名家门下,是学术研究,也是学医自救。癌症至今是医学难于攻克的问题,盲目相信西医并不理智。

医院的一职工佟姐。

佟姐的父亲前年被检查出胃癌,但因其没买社保,无法享受医疗报销福利。化疗将带来高额的治疗费用,佟伯觉着自己一把年纪了,花这个钱不值得,不肯接受手术和化疗。于是,佟姐便让76岁的老父亲接受中医汤药治疗。

那段时间,佟姐也感觉腹胀不适,经检查,才三十岁出头的她竟也患上了胃癌。医院的医疗福利,佟姐签了名,躺上了手术台。

化疗、手术、复发、再化疗,再复发,佟姐的身体日渐消瘦、虚弱,还伴随着严重的脱发,她的身体状况成了家人心头的阴霾。

佟伯在老家看中医,佟姐在肿瘤科住院,三个月后,佟姐离开了,佟伯白发人送黑发人。

佟伯的胃癌没有消失,他天天喝着中药,去村头榕树下打牌,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日子还过得好好的,只是想起女儿时,难免悲痛。

化疗,以摧残身体的方式延续生命,却难以挽留生命的离开,我们能不能试着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呢?

回到陵园西路,地上还有很多坠落的木棉花,或被踩踏,或被拾起,或被拾起又丢弃,如同充满期盼四处求医的患者,生命在消散,却进退无路。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新书资讯

遇见中医●不拿古人的思维去读伤寒,就白读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xz/6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木棉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