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白沙中学美术学科集体备课
七年级《春天的畅想——木棉花》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幸福
《故乡的那一片红—木棉花》编写路径
集体备课记录(一)
主备人:周容
参与教师:冯明、周容、赵春乾、张杰
时间:年5月21日
欣赏与评述的教材编写
周容:
看到这个模板的时候,我很兴奋,之前做的校本课程只是根据“课标”编教案和课件,现在终于有点像做研究的样子了。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有个疑惑,到底是系列编写还是单课编写?按照“校本课程编写路径”这几个字面意思的理解来看,有一课就按一课来编,有一系列就按一系列来编,所以我将一系列都纳入到一个表格中体现。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让孩子更加的了解木棉花,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激发孩子们对木棉花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且用行动去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木棉花,喜爱木棉花,保护木棉花。
冯明:
美术,是审美和技术的结合,既要有美的体现也要有术的体现,缺一不可,这是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
一系列的编写方式,对学习内容来说比较完整。乡土教材为先导,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身边的事情拓展为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学。
“木棉花”的编写,涉及到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我们的编写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欣赏与评述主要体现出图象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三个角度。
周容:
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编写方面,选图重在有文化底蕴。如果说,有图有文的教材是有血有肉的话,那么文化内涵则是教材的灵魂。所以我在编写时,以文化作为支撑,加上图文的综合体现,使我们的教材不仅有血有肉,而且还有灵魂。
九架木棉花观景台边上,有一块宋代诗人刘克庄的石刻诗《潮惠道中》,赋予当地木棉花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增加了人文信息。木棉花不仅在文学上有诗歌,在民间也有英雄传说故事。花开的季节是三月份,正值春天之际,恰逢黎族“三月三”传统的大节日,被视为与春节一样隆重的节日,所以也有着爱情的寓意。在音乐上也有体现,比如黎族歌曲“木棉花之恋”。在影视作品当中有体现,比如革命爱情电影《(木棉花)刑场上的婚礼》、励志微电影《木棉花开》,电视剧《木棉花的春天》,豫剧《红色木棉花》。在黎锦纹样中有体现,图案精巧,内涵丰富,人们从中既能直观地欣赏到或体会到线条图案的美,又能窥探到线条图案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蕴含。很多画家也喜欢表现木棉花气宇轩昂的英雄形象。木棉花的树木可以做成独木舟,木棉花还具有食用性,可以做成菜肴、木棉花茶,具有清热下火的功效。木棉花的棉絮可以纺成线,织成布,可谓是全身都是宝。
冯明:
从周容老师选择的图片来看,跟她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有密切联系。注意问题是突出重心,从图象识读的角度来说,选择木棉花特写图片,可以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图像角度去认识木棉花,理解木棉花的结构特征,那么选择九架岭,有两张图片(九架木棉图片主要是让学生对图片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九架岭木棉花的美,欣赏美。再者,白沙县政府九架岭观木棉的设施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主要突出人文角度的内容是多种文化的综合。石刻题诗,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中药的作用等其它几张图片是从多角度来说明木棉花的多种功用体现,体现多学科综合。那么这些图片的选择,主要是以突显文化理解范畴的角度去选用,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图片的选择是我们自己眼中的木棉花,可以是教师拍的,可以是白沙人拍的,选择的形象要突显浓烈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文化理解。
周容:
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构思上,我的设想是,课前以木棉花的歌曲音像视频“木棉花之恋”创设情景,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先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木棉花的美。再以视频“海南之美”栏目探索白沙九架岭木棉花的观光和人文之美,之后通过摄影作品、英雄花的民间传说故事、生物学的角度了解木棉花的结构,逐渐展开教学。通过了解木棉花的文化含义、药物作用、食用性、文学角度、美术作品形式体现自然美、艺术美等方面,主要突出木棉花具有保护价值。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影视、歌曲、文学、美术等艺术作品,从而更立体的展现木棉花的文化和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白沙,热爱生命,热爱祖国。这样是设计意图主要是突显的核心素养是:图象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
赵春乾:
木棉花作为乡土课程对于每年都可以见到木棉花的白沙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但对于它的用途了解不全面,黎锦是白沙的文化遗产,找到黎锦木棉画纹样图片,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了解,在欣赏评述中看到黎锦木棉花图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
年5月22日
周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xz/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