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木棉花 > 木棉花性状 > 正文 > 正文

ldquo顶嘴rdquo与ld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5 13:22:32
孩子爱顶嘴背后,并不只有“不听话”。父母要擦亮眼睛看清他的优点,并学会与这样的孩子智慧相处。﹏﹏﹏﹏

前几天,闺蜜跟我抱怨:

我真不知道我最近怎么得罪我家那小子了,处处跟我做对。

我喊他吃饭,他说:

“我现在只想吃冰淇淋。”

我催他收拾自己的房间,他不仅坐着看电视一动不动,还不耐烦地顶我:

“我自己的房间,我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

我让他关掉电视,赶紧去刷牙睡觉,他反问:

“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最后,闺蜜忿忿不平地说:

“这熊孩子,我说一句,他顶一句,每天气得我血压飙升,我真想拿块抹布把他的嘴给堵上。真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我安慰了闺蜜几句,深表感同深受。记得曾经有项调查:

“孩子慢慢长大后,你最讨厌孩子的什么行为?”

超过75%的父母都选择了顶嘴。顶嘴,似乎成了绝大多数父母都难以忍受的行为。

顶嘴,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把孩子顶嘴,当作是一种不听话的表现。然后,想尽办法地想要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轻则口头镇压,重则武力解决。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顶嘴?纪录片《零零后》里,萌萌的父母觉得萌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叛逆,越来越喜欢跟父母顶嘴。萌萌想要跟好朋友出去玩,爸爸因为萌萌忘记了带书包而威胁萌萌:

“书包没有拿回来,就不要出去玩了。”

萌萌哭着反驳爸爸:

“为什么?为什么什么都要听爸爸的,我不同意。”

爸爸带萌萌一起去挑选眼镜,结果萌萌喜欢的款式爸爸不喜欢,爸爸喜欢的萌萌也不喜欢。爸爸不耐烦地说,“你到底喜欢哪个呀!”萌萌无奈地回顶:“你不懂我。”父女俩之间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爸爸不能理解萌萌为什么叛逆,萌萌也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对自己有这么多的不满?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

孩子的成长有3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2-4岁,他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语言来表达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观意识;

第二个叛逆期是7-9岁,他们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经常对外界的各种规则不满,有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

第三个叛逆期是12-17岁,他们正值青春期,对个体的独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只有经历过叛逆期,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而自主的个体。而顶嘴则是每个孩子叛逆期都会出现的行为。顶嘴,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尊严开始觉醒。他开始自我思考,开始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想要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内心诉求。孩子顶嘴,并不是“不听话”、“没教养”、“故意作对”,而是他们采用语言的形式与父母对抗,寻找自我,建立自我个性的必经过程。

允许孩子顶嘴,是一种智慧

看过一档真人秀节目,里面的小宝就是一个爱顶嘴的孩子。他的爸爸监督他拉小提琴,总是喜欢拿着毛笔,指着他挑毛病。这让他很反感,忍不住生气地对爸爸说:

“别用这个指着我。”

爸爸批评他拉琴的位置不对,他顶嘴道:

“那你给我贴上标签呀。”

一次家庭会议,爸爸妈妈一起指出了很多他的缺点,希望他改正。他毫不示弱地反将爸爸妈妈:

“爸爸总是找别人毛病,却从不找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小提琴,老师都不会,是教不好孩子的。

妈妈有时候情绪控制的不太好。”

在跟父母的几次争辩中,他都是沉着冷静、思维敏捷、直中要害。既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又有理有据戳痛了爸爸妈妈的痛点,让爸爸妈妈无言以对。不得不让人佩服。就连场外的教育专家海蓝都忍不住夸赞道:

“顶嘴的孩子有优势,一是家庭氛围开明,二是孩子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顶到父母的痛处。”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少不了会有分歧。孩子敢于遵循自己的内心,捍卫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意见,今后遇到事情才不会胆怯,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孩子也会在一次次顶嘴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将来与人交往。允许孩子跟父母顶嘴,也是父母的一种智慧。

敢于顶嘴的孩子

往往更独立,有主见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将2-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喜欢顶嘴,反抗性比较强。另一组孩子懂事乖顺,反抗性比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孩子80%都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长大后能够独立行事,判断能力也较弱,经常需要依耐别人。由此可见,会顶嘴的孩子,不仅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敢于独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刘墉对儿子刘轩的教育非常严厉。他常常在节假日要求刘轩学习中文;在刘轩要出去玩时,要求他捡松果、扫树叶,清理屋檐下的排水沟。刘轩觉得父亲是没事找事,于是,经常跟父亲顶嘴,对着干。父亲也经常骂他是个叛逆的“混账小子”。有一次,父亲责问刘轩: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叛逆?”

刘轩理直气壮地顶嘴道:

“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

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就是这样拥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刘轩,长大后惊艳了所有人。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并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他利用自己跟父亲多年斗嘴训练出来的敏捷思维,迅速反应,进入了媒体,一跃成为台湾文化媒体人的代表;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xz/1001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木棉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