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桂花悄然绽放地开着,于秋风瑟瑟中,暗自芳芬,有着烟火的朴素,香气淡远。
有些东西,节气一过,便是昨日风景,不如珍惜当下,尽量把日子过得如落花一样清闲,低眉烟火,微笑安恬。
古人云: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
自古“民以食为天”,当美食遇上风雅,吃的目的不仅是要果腹,更要吃出意境,春夏百花争艳,可叹花期易过,好在我们想出了以花为食的好主意,让春天留在舌尖上。
因此,便有了“花馔”,以花入馔,留香齿颊,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吃花史。
第一种被吃的是菊花,《诗经》中“采蘩”采的就是白色小野菊,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吃花记录。
屈原也把吃菊花的经历写了下来,所谓“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直接吃花,菊花当药当菜吃。
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到了汉代,大家开始花样吃花,菊花酒、兰花酒和芍药酱盛极一时;唐代重阳节甚至有了吃菊花的习俗。
宋代吃花风行,老百姓家家都爱做各式花汤。元代出现最早的熏制花茶,人们开始喝花。
清代时,鲜花作为一种食品,制作方法已经多达20余种,可谓集历代吃花之大成,直到今天,花朵入食也是一种高雅的饮食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深秋除了品茗,花也要绽放在舌苔之上。
桂花:食物里的精致
俗语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农历的八月正是寒露前后,桂花飘香的时节。
细碎的鹅黄色花瓣开遍大街小巷,香气宜人。自古以来,小巧玲珑的桂花就算入菜,也能呈现精致的样子。
南方地区,桂花糕都是一道常见的点心。
如果仅是糯米粉和糖的混合,桂花糕就没什么出奇之处,撒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花瓣,才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除了外观,软糯的口感配上桂花的清香,也能在口中营造别样的美感。
酒与桂花,寒露后的味道
秋日天高气爽,无论圆缺,人们都更习惯仰头观赏月亮,而盛开的桂花,也就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人最遥远的想象中,月宫里有嫦娥、玉兔、吴刚,还有一株总也伐不倒的桂花树。“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捧一杯香醇清透如琥珀的桂花酒,面对月光愣一愣神,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刻之一。
菊花:秋日君子
不同于春花纷繁,夏花绚烂,秋天的花自有一种高洁的气质。桂花如此,菊花更是如此。
自古以来,描绘菊花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即便到了今天,“人淡如菊”仍是许多文青的信条。
寒露后天渐凉,菊花就开得越旺。相比于入菜,高冷的菊花更适合泡水。一朵菊花经过沸水的冲泡,树枝展叶,仿佛迎来了第二次盛开。
泡一壶花茶,给秋添一抹芬芳
浙江的杭白菊,是最著名的菊花茶品类之一。花瓣洁白如玉,花蕊璀璨如金,放入水中,朵朵绽放。
秋日天气干燥,菊花茶恰有清热祛火的作用,乌镇所在的桐乡,正是杭白菊的主要产地,凡是来乌瓦白墙的水乡游玩的人,谁不会带几盒杭白菊回家?
木棉:往季的花,仍在秋天绽放
干燥给了花更长的生命,风干的叶片只要遇水,就能再次焕发生机。
广州被称为花城,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放,爱吃又懂吃的广州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鲜美的食材。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高大的木棉也被叫做英雄树,每年春天大朵大朵的红花开满羊城。
一场雨过后,花朵纷纷掉落,细心的广州人就将他们捡起来,洗净、晾干,用线串成一串,待到夏末秋初冲水喝——要知道即便是寒露时分,广州的温度拿到北方一些城市依旧是盛夏标配,清凉除湿的木棉花茶仍是必要的。
五花茶,广东常见的饮品之一:
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鸡蛋花几种花期并不相同的花,风干之后却能在茶杯里相聚,混合出美妙的味觉体验。
进入深秋,花渐凋零,但人为的各种保存方式,它们依旧散发出淡淡清幽,让人流连忘返,人们依旧可以在茗茶、膳食中看到当季和往季的花卉身影。
广州玉鸣轩艺博城华南区大型紫砂瓷器交易市场公众长按图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