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城
图文原创│老唐这厮图文一起阅读更加精彩│阅读全文需要15分钟攀枝花,学名木棉花
其又被称作英雄花
而以此花为名的四川省攀枝花市
也被称作英雄城市......
小时候,常听人谈及“渡口市”。长大后,渡口这座城市似乎就神秘地消失了。后来才知道,曾经的渡口市就是今天的攀枝花市,这也是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地级市。
图:今日攀枝花。
近几年,攀枝花旅游发展迅速,很多人因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阳光而来。但来过和没来过的绝大多数人,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贡献都知之甚少。
解读攀枝花,我们需要回到5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曾经有60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来到攀枝花。他们把青春和梦想,奉献给了这块土地,并用热血和汗水缔造了这座英雄的城市。
当年的建设者,很多都已相继离世。但历史不会遗忘,共和国不会遗忘,攀枝花不会遗忘。图:今日攀枝花。01发现宝藏年12月17日,四川会理发生山崩,损失巨大,政府派地质专家常隆庆前往调查。常隆庆此行,顺便也对攀西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耗时8个月,走访七县,发现攀西地区有大量可开采的铁矿石。在此后的数年里,常隆庆、汤克成、刘祥之等一批地质专家,多次深入攀西,又发现了矾钛磁铁矿等众多可开采矿产资源,且储量惊人。由于处于民国时期,受地理、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攀西矿产资源的开发无法落到实处。常隆庆,四川江安人,他是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攀西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在人迹罕至的大凉山,他曾被土司绑架,险遭杀害。他也是最早提出建设“攀西中国重工业区”的倡导者。图:位于攀枝花密地桥的常隆庆雕像。02三线建设或许,以今天和平年代人的思维,很难理解革命时代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而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活下来。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四面受敌,面临全面战争的危险。西边,年中国与印度发生了战争。北边,中国与苏联交恶,双方在边境陈兵百万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东南边,美国与东南亚诸国结盟,在中国周边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半月形”包围,国民党也在积极实施反攻大陆计划。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时,中国80%的国防、科技工业,基本都在东北、华北一带,其完全处于无险可守的区域。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将面临被完全摧毁的危险。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国家作出了争分夺秒在中国内陆的西南、中南、西北。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所谓“三线”,就是针对战争的第三道防御战线。
国家要把所有的国防、科技工业化整为零,全部分散、隐藏到偏远地区,甚至乡村、山林、山洞等地方。
图:黄色区域为第三防御战线。03攀枝花序幕从50年代开始,国家就在实施开发西昌、攀枝花等地的采矿计划。
进入60年代,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开始加速。
年5月15日,主席指出要采取紧急措施,加快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坝村和下坝村,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俗称“攀枝花村”,这也就是攀枝花这个地名的由来。
图: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陈列。年9月9日,国家10个部委领导,和云贵川三省有关负责人,以及各路专家共余人,在攀枝花大田镇拉姑林业局召开会议。正式确定了攀枝花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并选定弄弄坪为攀枝花钢铁厂厂址。至此,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图:今日弄弄坪(攀钢生产基地)。年9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入攀枝花。
年3月,攀枝花成立“攀枝花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企业工作由冶金部领导,地方工作由四川省领导”。
随后,相关领导人认为攀枝花特区这个名字,只适合对内使用。为了有利于保密,还需一个公开的名义,以便政府挂牌、出公告、职工通信及物资运送等使用。
年4月20日,四川省请示国家,提出将“攀枝花特区”更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两天后,国家即批复同意。从此,渡口市正式成为了攀枝花特区的代名词。直到年,“渡口市”才被重新更名为“攀枝花市”。
图:今日弄弄坪(弄弄坪中路)。图:今日攀枝花(花城下街)。图:今日攀枝花。04攀枝花大会战从年底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多英雄儿女,跋山涉水,历经艰险来到攀枝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攀枝花建设大会战。几个月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会战大军达到20万人。
攀枝花本是一个“不毛之地”,没有住房,没有供水,没有电,更没有路。连块平地都难找的弹丸之地,一下子涌进这么多人,其艰苦条件令人难以想象。
图:全国各地建设者进军攀枝花。图:三线建设者在攀枝花会师。为了解决基础保障,年春天,5万多建设大军,像野战军一样,风餐露宿,在荒凉的金沙江两岸扎下营寨。集中力量解决“三通一住”(通水、通电、通路、住房)的大会战,为攀枝花建设彻底打开局面。没有房子住,就住露天;没有床,就睡大地。没有生活与生产用水,人们就从金沙江一直排到山顶,完全靠人力,一桶一桶地将水搬运到山上。图:建设大军逢山开路。图:建设大军建设干打垒土坯房。图:靠人力拉碾滚压路。会战大军设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部”下面分设了“冶金、煤炭、电力、交通、建工、林业、矿山、攀钢”8大指挥部。全力组织实施攀枝花建设大会战。在会战的最高潮时期,参与攀枝花建设的人数一度达到60万人。在来自全国各地建设者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移民城市开始在金沙江大峡谷中崛起。
图:建设在金沙江边的渡口指挥部。很多大型设备无法运到项目现场,这也是攀枝花早期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建设者不仅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还不得不将布满礁石的金沙江打造为通畅的航道,有些大型设备,只能通过水路运输。
图:金沙江上辟礁开航道。图:从金沙江水路运输大件设备。年7月23日,交通部直属汽车运输总公司在北京成立。由国家计委从北京、辽宁、河南、山东、安徽五省市,抽调精兵强将人,各类汽车多辆。担负从成都和昆明两城市,向攀枝花运输生产、生活物质的任务。从此,上千辆车,日夜兼程,南来北往,穿行在公里的川滇公路上。
年7月16日,国家在昆明专门成立了大型运输车队,支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其配备各种大型牵引车58台,拖车39,大型货车40辆。专门运输高、长、重的大型设备。
这两支车队,一直坚持到年成昆铁路通车以后才结束使命。
图:大型设备运往攀枝花。05艰苦创业攀枝花建设大会战,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建设大军以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国家使命。
攀枝花早期建设者的生活极艰辛辛。“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吃的是沙子饭,喝的是泥浆水”。这是对当时攀枝花建设者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图: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挑灯夜战。图:割草盖房子。
图:修建茅草屋。图:早期攀枝花建设者的住房。图:龙洞煤矿指挥部。图:年,来自国家直属10个部门的21个勘察设计单位,共计余名设计人员进入攀枝花。设计人员在席棚搭建的设计院里,绘制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蓝图。图:峥嵘岁月,特殊记忆。图: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博物馆陈列的三线建设者所睡的床。图:博物馆陈列的三线建设者穿的草鞋和马灯(煤油灯)。图:峥嵘岁月,时代印记。06家在远方在攀枝花的三线建设者,生活虽然艰苦,却激情高昂地喊出了“不想爹和妈,不想娃和家,不出铁不回家”的雄壮口号。
怎么可能不想爹和妈,其实每个远离父母,远离孩子来到攀枝花的三线建设者,心中都有巨大的乡愁。其中很多人来自辽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其家乡远在数千里之外。就算再想家,也是无能为力。一方面是革命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家实在是太遥远,回家的路实在是太漫长……
从攀枝花到成都,公路公里(当时没有高速与铁路),需先坐车到西昌,再从西昌一路转车到成都,全程都是崇山峻岭中的险路,还需翻越终年积雪的泥巴山,光到成都就要折腾一周,然后才可能真正坐得上回家的火车。
可以说来到攀枝花的人,就没打算要回家,因为根本就回不了家,回家只是一种幻想和奢望。
后来,当成昆铁路通车的时候,很多攀枝花人都哭了,因为这是一条他们真正可以回家的路。成昆铁路攀枝花火车站,对于攀枝花人来说,它不仅仅只是一座车站,而更是一个可以通往家的起点。甚至在很多人心目中,攀枝花火车站就是他们的家。
图:年,成昆铁路在西昌举行通车典礼。图:今天的攀枝花火车站。图:峥嵘岁月,特殊记忆。关于成昆铁路,其很大意义上也是因攀枝花而修建。其更是用生命来构建的一条路。作者在攀枝花之后,将推出《成昆铁路》专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