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仁义,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01
勤俭,治家之本
家败离不开奢字,人败离不开逸字。
隋炀帝只因羡慕江淮繁华,便命人开通运河,修筑御道,从长安到江都离宫便建有四十多处。
他每每驾幸江都,所经州县,五百里以内皆需献送食物。
收集奇花异草、珍禽奇兽,只为点缀园景。
甚至各州县所产奇石异木,都必须尽输东京。
短短数十年,他便断送了父辈千辛万苦打下的大好江山。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重要的不是给子辈留下多少财富,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勤俭。
所谓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在恪守勤俭二字。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早成清朝官场的风气。
但他却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以俭持家。
一生手不释卷,富贵堂的藏书阁有30多万本书籍,他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潜读《理学宗卷》。
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家之败,皆由奢侈恶劳所起。
勤能开源,俭可节流。福报从中滋养,家族才能昌盛不衰。
《易经》中有句名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勤俭之道在于存心,坚持积累,自然功成名就,水到渠成。
02
和顺,齐家之本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爱护,但不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作为儒者模范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他日常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典范。03
谨慎,保家之本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因为他深知“高处不胜寒”和“功高盖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正是靠着这份谨慎,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长久保存且盛而不衰。04
仁义,起家之本吴敬梓有言:“以仁义服人,何以不服。”仁义是天地间最强有力的武器,仁义待人终将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导子女仁义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他的理念。他常常跟子女说:“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情义二字值千金,重情重义才是立身之本。他的处世原则就是:只有依靠仁义,才能不贫不贱、不弱不拙地立于天地间。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战绩颇丰,而他带兵的秘诀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如父兄带子弟一般”。不把士兵看成生死搏斗的工具,也不看成上命下从的下属,只是如父兄带着子弟一般出生入死,紧紧守护着共同生活的家园。如此的仁义厚泽,怎能不叫人感动,下属自然也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忠了。从小生活在仁义宽厚的家庭环境中,子女们自然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着自己。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仁义不是一个标榜自己高尚的名词,它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光辉。心怀仁义的人,不仅心胸宽广,无惧世事变迁,而且身心舒畅,更能体会到世间的幸福感。05
忠孝,传家之本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曾国藩做到了。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孝子,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加重要。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同时,他还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放到今天,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有些人得势便猖狂,还有的普通人家却养出了“富二代”。别说“富不过三代”了,“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每天都在上演。又怎能如曾氏家族“历八代而不衰,百年无一败家子”?点个在看,愿我们从古贤家风之中,习得一二,从而家庭幸福和睦,子孙昌盛兴旺。▍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pz/1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