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木棉花 > 木棉花功能 > 正文 > 正文

快来看看获奖没龙岗区中小学师生作文大赛获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6 17:27:22
彭洋简介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6/9192508.html

龙岗区中小学师生作文大赛获奖名单出炉!

由龙岗区委宣传部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

龙岗区融媒集团联合举办的

“庆祝建党周年,写我心中的龙岗”

龙岗区中小学师生作文大赛

获奖名单出炉啦!

一起来看都有哪些单位及作品上榜

↓↓↓

优秀组织奖向下滑动查看

(排名不分先后,点击查看大图)

小学组获奖名单向下滑动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心中的龙岗》

陈逸萱名星学校

龙岗是红色的,她处处充满了爱;龙岗是橙色的,她活力四射,魅力满满;龙岗是金色的,她景色迷人……

龙岗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上学路上遇见热情洋溢的义工,我说龙岗你是红色的。面带灿烂微笑,身穿红色马甲,你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在早晨红绿灯旁遇见你们,你们手握小红旗,是清早的“引路人”;我在中午的烈阳下遇见你们,厚厚的手套紧紧抓着你们不放,“流浪”的垃圾被你们送回了家,你们是中午烈阳下的“清洁人”;在机场遇见你们,你们是力大无比的巨人,帮着老人们搬运行李,帮残疾人推轮椅;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龙岗义工!这种颜色是热情的“龙岗红”!

跑过大运体育公园的跑道,望着热爱运动的龙岗人们,我说龙岗你是橙色的。如同冉冉上升的旭日,散发出烈火般炽热色彩,橙色象征着无限勇气与朝气并存。多少场体育比赛在这朵莲花里展开,多少运动员露出欢喜的笑容?龙岗,成了国际体育赛事密度最大的城区,看场体育比赛也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除体育比赛外,龙岗人还能静下心来欣赏一场交响乐,学习学习艺术,生活洋溢着另一派光景,充满活力。“深圳书城龙岗城”“万科里”和“红立方”无处没有人影。书海等着我们去探索,体育赛事等着我们去欢呼,公益活动等着我们去参加……生活饱满如甜橙,似蜜一般甜!

龙岗每天都会送给大家两场壮观的风景——日出、日落。金色的龙岗发出灿烂的金色阳光。龙城广场的龙雕在清早享受第一抹光,它又把光送给行色匆匆的路人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往它身上看个两眼。龙雕底下的人各不相同,或身着蓝色校服,或西装革履,滚手提箱包,或领头跳舞、打拳。清早运动健身的老人不少,他们几十号人没有人命令没有人指导,却总能把方阵排列地井井有条,或许有一两个老人带领他们,或大家只是现场认识的,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能做得格外整齐。

如果说,有一种颜色最能代表龙岗,那一定是绿色!龙岗的绿里,饱含底气“四山环抱、城岭相依”的山格局“水库星罗、十水润城”的水格局是龙岗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龙岗的绿里,充满灵气,有客家民俗文化深入龙岗之髓,自然禀赋与文化的独一无二造就了这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龙岗的绿里,有着端庄的秀气,小河一带、曲桥一弯、绿景一濂、石桥小溪、花红叶绿、湖水涟涟……在大美龙岗,岭南也有了江南式小景;龙岗的绿里,洋溢着朝气,嫩叶抽绿蓬发,春水碧波轻漾,在城市中散落着的公园里漫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切都是朝气蓬勃的模样;龙岗的绿里,散发着香气,美丽的绿意离不开花朵点缀,木棉、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朵朵盛放在枝头。

龙岗是蓝色的,而蓝色无疑是科技、探索和探索的颜色。带有“龙岗智造”的科技产品正在慢慢改善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方便。我相信,“龙岗智造”还将走遍全世界:一辆辆小汽车正在传送带上送往停车位,机器人餐厅正在盛行发展,各种智能家居浮现在人们的视野生活中……这就是龙岗蓝!

遇见国际大学园的学生,我说龙岗是彩色的。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3所高校秀丽的校园风光实在让人心旷神怡,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校园里那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聚焦了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的国际大学园是不少大学生梦想起飞的地方。在国际大学园里蕴藏着无限种可能,在这里,你能看见龙岗的未来之色……

走过龙岗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龙岗是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魅力四射的,它每一抹鲜艳耀眼的色彩都由每一个龙岗人亲手绘就的,这些色彩是这个城区独一无二的组成元素,是美丽的,是蓬勃的,是温暖的,是有爱的,是新颖的,是活力的,是丰蕴的,是无可替代且无限可能的龙岗!

这就是我心中的龙岗。我爱龙岗!

一等奖作品

上下滑动查看

中学组获奖名单向下滑动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龙眼树与你》

刘欣榆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坐在家门口的龙眼树下,听外婆讲龙岗四季的龙眼树,以及龙眼树下的龙岗故事。

冬: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冬天的龙眼树正如陈羽写的这句诗一样,树枝上叶子早已被寒风吹落。可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努力等待春天的到来。

外婆温柔地对我说:“当时我们的处境也是如此。虽然生活条件没有如今这么好,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坚信先苦一定会后甜。40年前,龙岗多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

“那外婆,龙岗偏安一隅,如何崛起?”我问。

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龙眼枝干的嫩芽们欣欣然张开了眼。那年春天,一位老人在我们这里画了一个圈,深圳的日子就这样好起来了。“这位老人是邓小平爷爷吗?”外婆点了点头,“他用他的方式,让中国步入一个新时代。”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不仅改变了国际地位、综合国力,更深刻地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开始慢慢好转。

夏:毕竟深圳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骄阳似火的夏天,龙眼枝干上长出了许多花,一阵微风吹过,蝴蝶和蜜蜂在花旁翩翩起舞。外婆她们奋斗的热情不亚于它们。改革开放之风使深圳焕然一新,出行越来越方便。深圳未来第一高楼——超米的深港国际中心项目正式开工;龙岗“两轴两城一带”新格局全面铺开,“深圳·红立方”惊艳面世!龙岗,像一位韬光养晦的青年才俊,低调地爆发着属于自己的实力。

秋: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树上已结满果实。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少不了龙岗人的奋斗。婆婆说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些报导:有一个叫郑伟忠的消防员,为这份工作已奉献10年,先后参加过次火灾扑救战斗,疏散抢救群众人,解决群众难题余次,化解跳楼跳塔轻生事件余次……一系列的营救行动,见证着他不变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是啊,正是如此多的平凡人铸就了龙岗。平凡的龙岗人,不凡的龙岗。作为龙岗的一份子,我骄傲!我自豪!

试问前程会几许?春夏秋冬又一春

听完这些,我更加确信龙岗未来可期。我因此莫名爱她,爱得深沉。

外婆对我说:“如今你们生长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祖国就靠你们了。”

是啊,长辈们的使命完成了。而属于我们的使命,正向我们走来。

一等奖作品

上下滑动查看

教师组获奖名单向下滑动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缘牵两代情系龙岗》

谢中谋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

一、缘起

年的春天,木棉花开,红艳艳的花朵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两个新婚燕尔的年轻人脸上也闪耀着红艳的喜庆之情。这对年轻夫妻生活在一个粤西的山村,山村背山面水,层层梯田沿着山势延伸至溪谷。众鸟高飞,闲云远去,青山绿水,竹林清幽。他们居住的土屋坐落山腰,土屋前是晒谷和集会的禾坪。为了避开与当地人的纷争,客家祖先选择远离人烟,定居于此。从村子到镇上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步行约需两小时。除非婚丧嫁娶,村民极少到镇上,因为去了就要花钱。但即便是新婚大喜之日,两个年轻人也没有到镇上购置什么。两家人一起吃了一顿白米饭和炖猪肉,就算是结婚仪式。山村人多地少,结婚后他们只分了一间阁楼和半亩地,即便起早贪黑地劳作,生活依旧艰辛。

年盛夏,大队组织“代耕农”到宝安县代耕。当地不少年轻人去了香港,不少土地抛荒。听到这个消息,年轻夫妇下定决心到远方去。那个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正是这个决定,让故乡变成远方,远方成了故乡。今天山村到深圳只需要四个小时,但当时这段路程,他们走了四天三夜。

多年以后,这个男子回想起这趟旅途,笑着说这就是他们迟来的蜜月旅行。他们从村庄步行两个小时到了镇上,从镇上坐了两天一夜的大巴到了广州城,在广州耽搁了一天,再转一天汽车,终于到达龙岗罗瑞合村鹤湖新居。

我们与龙岗的故事,也从这里正式开始。这一对年轻夫妇,正是我的父亲母亲。

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但龙岗的罗瑞合村鹤湖新居,依然是一片乡土田园景象。鹤湖新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为罗氏族人的祖先罗瑞凤所组织兴建。为了躲避纷争,我的客家祖先选择了远离人烟,定居深林,而罗氏祖先则选择建城筑堡,聚族于斯。虽然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但天下客家是一家,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客家话也让人沟通无碍、心心相印。语言不仅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认同。父母刚来时人生地不熟,而当地村民毫不排外,在小学教书的罗老师热情地接待了父亲,把杂物房腾出来让父亲居住。罗老师平日上课,不上课的时候也劳作,他们经常一起到几公里外的八仙岭砍柴,背回来生火做饭,在罗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父母顺利地安顿下来。他们每天辛苦劳作,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后就开始在农田汗滴禾下土到傍晚。回来还要拌糠喂鸡,再到水井挑水、劈柴、烧火做饭。晚饭后,父亲常与罗老师喝茶下棋聊天。两个家庭同吃同住,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劳作虽然艰辛,却也充实,日子眼看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龙岗的城镇化,用以耕作的土地慢慢减少,“代耕农”终究成为时代的过去式,我的父母也不得不离开龙岗。告别的时候,罗老师与父亲惜惜相别,将父亲送出村口,送到汽车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开龙岗后,父亲先到了坪山,又辗转到了珠三角西岸,做过菜农,种过甘蔗,当过木工,开过工厂。有成功,也有失败,而后又生了一场大病,慢慢就与龙岗失去关系。

二、缘续

但世间缘分,说不清,剪不断。缘起,就有缘续。

年,我通过龙岗的招调考试,成为一名高中教师。秉承“代耕农”的苦干精神,我在六年间带了三年高三,送走三届毕业生。担育人重任,尽师者良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受到学生喜爱,获得同行及领导的认可。我有时想,我与父亲也许存在某种冥冥中的传承,虽然“代耕农”与教师是截然不同的行业,但二者是不是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相似?前者耕种的是别人的土地,后者教育的是他人的孩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背后,同样是默默的奉献付出。当然,我们也并非一无所求,我们都希望收获物质或精神上的家园,都渴望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更为相似的是,龙岗给与我们生活工作的天地,而我们也愿把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龙岗这片土地。

年的春节,我也终于有时间,带着父母再次踏上龙岗这片土地,回到已经成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的鹤湖新居,回到了当初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挑过水的水井、走过无数遍的石板路以及看过夕阳黄昏的角楼。当初穿过的衫裤、戴过的凉帽也摇身一变,成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展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切还在,只是物是人非。40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如烟,过去成了历史,历史正在眼前。

回到鹤湖新居,父亲还有个念想,就是与罗老师再见一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回来过,但当年围屋里的村民已迁出,找一个人如大海捞针,最终未见而返。这一次父亲决定在罗瑞合村挨家挨户地问,但大部分房子都是租户在住,半天下来,一无所得,我跟在父亲背后,劝父亲放弃,但父亲依然执着前行。直到走过一间偏僻房院,院子里有老者在喝茶。寒暄问候,发现老者竟与罗老师相识。知道到缘由后,老者怕说不清楚,不由分说,热情地带我们去罗老师家。我和父亲跟在老者背后又在迷宫般的村子里转了半天,来到了一栋三层楼房,院子里坐着一位戴着眼镜、满头白发的老人。老者喊了一声:“罗老师,有人搵你噢!”

头发斑白的罗老师闻声转头,看着陌生的我们一脸茫然。

父亲早已激动不已地向前问道:“罗老师,还记得捱(我)无?四十年前你帮了捱好多,旧时无留联系方式,一直无联系到你……”

罗老师听后神色动容,也情绪激动地回道:“系无系粤西来的谢……?啊,四十年啰,估无到啊!”

两人紧紧握手,相对无言。而后又聊起家常,回忆初见印象、旧时趣事,清茶对饮,交谈甚欢。这相隔40年的再见,让旁观的我也感动不已。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由想起刚来龙岗时接待我的小王师兄。当时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小王师兄热情地带我走过龙城广场、大运中心,走遍龙岗的每个角落。小王师兄介绍龙岗的时仿佛介绍自己家乡一样,言语之间充满着自豪与热爱。他嘴角上扬的神情,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终身难忘。我想每一个初来深圳的人,也都曾经遇到过那个热情洋溢、仿若他乡遇故知的“深圳人”,这个“深圳人”也许不过比我们早来那么几年,但早已把深圳当做自己的地盘。接待初来者,一定以最大的热情来尽地主之谊。

我想这就是深圳龙岗所独有的人情。

三、缘情

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仅让城市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让原有的乡土社会关系产生了巨变。巨变之下,唯一不变的,也许正是深圳人不分本地与外来,彼此守望相助的真情。多少人来了又去,多少人去了再来,多少人短暂停驻,又有多少人毕生长留。但无论时间长短,来了深圳就是深圳人,来了龙岗就是龙岗人。正如父亲所说,在龙岗那几年,让他毕生难忘,是龙岗的人情。“代耕农”也许地位不高,但罗瑞合村民没有低看过我们一眼。龙岗的人情,真挚而厚重。

我心中的龙岗,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此人情不是常说的人情世故,也不是“欠人情”语境中的利益交换,而是人心最纯粹的同情与共情,是客家人的乡土情怀,也是移民城市的包容本色。我也深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不是钢筋水泥的繁华万象,也不是车水马龙的拥挤人潮,而正是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人情。在龙岗生活工作的七年,我感受最深的也正是龙岗自成一体的环境风貌、独特的客家民俗以及温暖的人情。无论是同事之间相互支持,还是社区邻里间的关切问候、街头巷尾里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抑或是政府工作人员服务的全心全意,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人情味,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正如年新年评论《让“龙岗幸福”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所言:“龙岗区委区政府从辖区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社会民生不断改善。铸就‘龙岗幸福’,勇当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排头兵。”

有温度、有质感的龙岗幸福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龙岗在近十年增加了近两百万人,预计到年底,龙岗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万龙岗群众的幸福蓝图正照进现实。而龙岗的人情味与民生幸福,不但源自客家人情的传承和移民城市的包容情怀,更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坚持把民生幸福放在第一位的体现和结果。

年,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城市化导致大量的移民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但现代城市的冰冷让人陌生而恐惧,繁华的都市背后是漂泊不安的人群与流离失所的灵魂,在资本的裹挟中人被异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人置于资本主义中加以考察,指出资本主义把人际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成了生产消费的工具。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让人回归“人情”,让人民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同习近平一起来的,还有夫人彭丽媛。当时总书记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的婆姨(陕北方言,意为妻子)。”“婆姨”一词,土气,却接地气、近人情。离开时习近平动情地对百姓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后来在讲话中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代共产党人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回顾百年党史,也正是关心人情、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是年前李大钊、陈独秀先生对长辛店工人的同情,让他们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因而坚定地发起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让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是70年前毛泽东对贫苦农民、劳苦大众的共情,让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建国大业,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正是40年前邓小平同志深切体会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他敢为人先、开启改革开放的大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共产党人正是以这样的“我辈中人”精神,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对一座城市而言,民生幸福是其最温暖的底色。深圳龙岗,坐拥“双区”建设之天时、东进龙头之地利以及守望相助之人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龙岗已然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城市副中心,未来一定能够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七有”目标,成为民生幸福的标杆城区。

缘起缘续,缘情缘份。经春历夏,龙翔大道的木棉花、凤凰花依次盛开,红艳艳的鲜花,热情而动人。这里自非我的故土,然而已是我的归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谊。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这就是我家两代人与龙岗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一定更加精彩。

一等奖作品

上下滑动查看

优秀指导老师获奖名单下滑动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网络人气奖获奖名单

(点击查看大图)

以上为获奖名单公示

公示期为9月30日-10月2日

恭喜所有获奖单位及获奖师生!

请大家对号入座

查看自己对应的奖项和奖金~

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征收税费。

关于奖金发放

请大家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gn/9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木棉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