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木棉花 > 木棉花炮制 > 正文 > 正文

讲座实录丨岭南医学的智慧,可不只是喝凉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0 13:20:33
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 http://m.39.net/pf/a_4702849.html

谈到岭南医学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的岭南靓汤?“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东凉茶?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思想源头——《肘后备急方》?面对“非典”和“新冠”疫情,创造了低感染率、低死亡率的广东防疫经验?

对,这些都是岭南医学文化的具体表达,但又不足以涵盖岭南医学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岭南医学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

年8月13日下午,在楠枫书院“岭南文化新讲”系列的第二场活动上,南方传媒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主任孙晓生以及《新周刊》前执行总编、华南理工大学讲师周可,一起揭开岭南医学文化的面纱。

讲座现场。

岭南医学文化的两个维度:空间和时间孙晓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医学文化首先是一个地域医学文化,她根植于岭南文化,产生于岭南大地。从空间上看,岭南地域究竟有多广呢?业界现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凡背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荫渚岭、骑田岭、大庚岭),面向南海的这个区域广义来讲都叫做岭南,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现在广东、广西、海南、港澳、福建闽东甚至古代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但是目前一般主流说法还是将岭南定义在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这个范围。其中,广东是这个地区的主要代表。这个地域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环境湿热,极利于中药材原植(动)物的繁殖生长,为发展岭南医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第二,这个地域山、河、湖、海兼具,孕育出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等形态多样的文化形态,成为岭南医学文化的重要滋养。第三,在传统医学“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下,着眼湿热的气候条件、人群体质偏湿等因素对疾病和用药的影响,使得岭南地区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源于中原,又独具风骨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这一方面成为岭南民众生息繁衍的巨大保障,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符号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时间方向看,在中原文化与中原医学视野下,岭南医学次第经过了远古到魏晋以《肘后备急方》为代表的萌芽期、从唐至宋元以岭南地方流行病和“瘴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长期和从明清至今以岭南伤寒、骨科、妇科、儿科诸多名家闪耀医坛为代表的快速成长期。与此同时,草药凉茶清热除湿、老火靓汤调补身体等习惯,也发展成为岭南地方习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岭南还是百年前现代医学进入中国的起源地,近代最早的中西医汇通医家陈定泰和朱沛文都出自岭南,预防天花的牛痘术也是在岭南行商的资助和岭南中医的大力推动下得以传遍全国。再加上,海洋交通发达带来的外来药物品种的输入,更让岭南医学展示出别于中原、广纳新风的独特属性。孙晓生教授与周可老师对谈。岭南医学文化的三要素:岭南人、岭南医和岭南药孙晓生:研究岭南医学文化,要从哪一个方面入手呢?第一从服务对象入手。因为我们的医学要直接服务人类健康的,所以你必须了解你服务的对象、人群就是岭南人。岭南人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时候岭南大地是属于南蛮地区。《汉书》里有一段记载,它说南蛮人看到蛇视为膳肴,是个好东西,广东人很多烹饪的方法,蛇羹、蛇皮炒芹菜,蛇肉可以炒肉丝,连蛇的骨头都不浪费,煲汤。但是中国人敬而远之,拾而弃之。当时讲的中国人概念,是两大流域之间的叫做中国人,其他是边缘的少数民族。从文字的演变里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痕迹。比如说广西壮族,这个壮族是强壮的壮,可是最早的壮字是怎么写的呢?“獞”,早期是这样的,当做野人看待的。瑶族现在是王字旁,最早的时候也是反犬旁,所以很长时间,岭南在中原人眼里是不文明的地方。从文化传播方面来讲,唐代韩愈做了不小的贡献。韩愈来到岭南大地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但他重视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对岭南人民一些生活理念和饮食方面的改善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整个潮汕大地山河谓之一姓,像韩山、韩江都姓韩。可以说,宋代之前岭南大地的文化是远远落后于中原的。但是中国文化包括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第一由西向东发展,从黄河流域到东海,另一个由北向南发展,这就形成的一个斜角线下来,这为岭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岭南人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呢?性格较温和。我们喝的主要是珠江水,珠江委婉而下,她没有黄河那种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但养育了性格温婉的人,所以岭南人一般不会像西北汉子那么粗犷。此外,珠江流域流过的地区温泉比较多,据查单广东一地可开发的温泉有多处,所以我们所喝的水里含硫量、含钙量都比其他两大流域要高,水质较热,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岭南人的体质。岭南医家早就发现,“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因此岭南名医在临证中,常从湿论治本地常见病多发病。岭南地区凉茶的流行,与此不无关系。广东现在人口已经超亿了,这1亿多人里面什么样的体质比较多?医院曾经做过2万例的问卷调查,针对来看门诊的患者,发现现在广东人(主要以广州地区)气虚的体质占的比较多,湿热特质也有一部分,还有阳虚也有一部分,这与全国的调查结果就不太一样。所以岭南医学首要就是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岭南人是什么的特质,不能照搬全国各地,因为中医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她跟现代医学的区别在哪里?现代医学是针对病因,比如这次抗击疫情,一定是针对哪一个药能够抑制新冠病毒做研究,但是到今天为止关于哪一个药能抑制,全世界都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因为人对整个大自然,对生命的了解还在不断探索,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了不起,其实很多还是未知的领域,但是中医它有自己一个独特的思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岭南医学第一个是要研究岭南人。第二,从医学服务的主体入手,就是岭南的医务工作者,也就是岭南医家。关于岭南的医家我们曾经筛选过岭南十大名医,将他们的事迹颏在广州大学城文化广场名医壁上,作为岭南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的杰出代表。第一个选出来的是葛洪,但葛洪是不是广东人呢?不是,是江苏的,但他是广东女婿,他的夫人是鲍姑,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精通艾灸。把他的学术贡献留在了广东,留在了罗浮山,他写的那些关于传染病的治疗、预防,还有养生那影响到今天的。我的一个课题是专门研究道教养生本草,很多都是来自于葛洪的著作。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来自于《肘后备急方》的事迹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多说了。此外,还有一大批的中医学知名医家前赴后继地为岭南医学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做着重要的贡献,比如出身潮汕地区、官至直龙图阁学士的刘昉就是儿科名医,还有元代总结岭南瘴病经验、著有《岭南卫生方》的释继洪,明末清初研究岭南特色药食治疗经验、著有《食物本草》的何克谏等,都在中国医坛上留下美名。第三,从服务的手段入手,就是岭南药。岭南地区药用植物达种以上,历史上,四大广药、十大南药驰名中外,现在广东省人大专门立法保护八种岭南中药材,包括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从药性上来讲,岭南药多具有“清而不寒”“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性,特别适合在多湿热病证的潮湿炎热地区应用。比如以木棉花、鸡蛋花等花皮类药治湿,就是取其芳香辛散而宣透湿气,轻灵轻清而入肺。再比如道地药材广藿香、砂仁、广陈皮等芳香行气药长于芳香化湿,运脾和胃,又能升举清阳而辟瘴气,这些药物不仅在医家用药上会着重考虑,岭南民众日用煲汤煲粥也常会根据经验添加。陈皮哪里最地道?江门新会,全国人民都知道,至今很多侨民回国必带之物就是新会陈皮。还有广藿香,这次的抗疫斗争它也是一个明星,在广州电视台我专门做了一期广藿香抗疫明显的专题,不管是北方医生还是南方医生,开药时都会用上广藿香。广藿香现在数量也不是很多,最传统的、最好的广藿香产自哪里?广州的石牌,现在这里全部都变成高楼大厦了。目前,肇庆的高要,还有湛江,出产的广藿香效果也不错。还有阳春砂,治疗一些消化道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当时广东省一位主要领导用了以后感觉很好,就让我们做一个研究,为什么我们阳春砂仁数量那么低,后来经过调查原来是因为生态的保护,种了速生丰产林,产量就降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阳春砂它的雄花跟雌花的结构有点特别,它是雄花在上,雌花在下,如果是雄花在下,风一吹它就可以传媒了,但是阳春砂不行,必须要靠密封,特别是一种彩带封才能够进行传媒,结果种了速生丰产林以后彩带封数量锐减,传媒也就少了,后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个团队专门去到阳春帮阳江种这个东西。

孙晓生教授讲授岭南医学文化。

岭南医学文化的四个特点:继承性、区域性、务实性、包容性孙晓生:岭南医学文化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它的继承性,包括现在我们在抗疫过程很多经验也是历代传下来的。岭南古代的时候有几个民俗现象,第一个到春夏交接的时候要放鞭炮,其实放鞭炮也是一种抗疫,因为含硫磷的东西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然环境污染是它不好的一面,但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也有积极的一面。还有对于“艾”的使用,这次抗疫很多地方也用了,就是燃烧艾草,产生烟熏的作用,秦汉时期就有这个方法了,这就是继承性。第二个就是区域性,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沿海的潮汕文化,还有珠江三角洲的以粤语作为主的广府文化里使用医药的方法就各有特点,扩大到在饮食方面就更加明显了,潮汕菜、客家菜、广府菜,每个广东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关于这方面,后面我们会在岭南人的健康智慧里专门讲述。第三个就是务实性,桥段不嫌多,只要有效就拿来用。广东人经常说不要讲那么多科学道理,能够解决问题就行,讲究的是实效。最后一个就是她的包容性。岭南文化总的来讲有三个大的组成:一个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一个是传承的中原文化,还有一个是舶来的海外文化,这个就是咱们岭南文化基本的一个组成和特征,岭南医药文化同样如此。这几个特点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三个重点:岭南地区多发疾病、岭南地区特产药材和民间的经验、吸收新知,这是岭南医学文化研究领域的泰斗级名医邓铁涛教授提出来的。一是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每多瘴疫,于是《肘后备急方》应势而生。《肘后备急方》是一本什么书呢?相当于现在的急诊手册。其中介绍了很多岭南常见病,包括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这些内容会不会过时呢?有些会,有些不会。像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她研究的是什么?青蒿抗疟。这是一个国防的医学项目,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做,但实践最多的是广东。当时有一个叫黄花蒿的植物提取出来抗疟效果不错,但是如何提高它真正的疗效,大家找不到突破口。后来屠呦呦教授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了一个启示,能不能用冷提取的办法来解决难题呢?结果用冷提取的办法这个疗效达到了90%多,这些都是来自和疾病作斗争作积累下来的经验。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人用经验,不一定什么东西都是小白鼠点头了、兔子点头了,然后才用在人身上,比如这次抗击疫情,武汉大锅煮出来的汤药能解决问题我们就用,广东人也是这样,很实在。第二就是重视岭南地区的特产药材和民间的经验。比如说进入夏秋之交,广东人喜欢自讨苦吃,就是吃苦瓜。苦味能够清解热毒,特别是夏季,非常适用,能够缓解我们的一些症状,这就是中医的智慧。还有些人会在夏秋之交,收集苦瓜藤,给小朋友拿来外洗,就是一个很好的药浴的材料,这也是很好的民间经验。另有一个例子,我一次去客家地区看到河边有些阿婆采草药,我就问,这个东西是什么?她说叫“大声公”,为什么叫大声公呢?他说吃完以后喉咙很舒服,讲话大声。我说我经常上课,要跟你学习。后来我把这个药采回去,一查,原来就是岭南药材里的倒扣草,有清热利咽的作用,这个就是民间经验。再比如还有广东人看望手术病人常煲塘葛菜生鱼汤,这个其他地方不一定有,对于解毒、促进伤口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民间的经验是很重要的。最后一个,重视吸收外来新知。岭南面朝大海,是历史上外来商品重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尤其是来自热带地区的芬香类的植物药都是经由岭南内传,香港、香山等得名即来源于此。这些外来的药物逐步充实我们岭南医药的宝库,成为岭南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具,唐代有一本医学著作《海药本草》,就是一名香药世家子弟对岭南外来药物的集萃总结。还有一个例子是广东人比较喜欢用的西洋参。西洋参顾名思义来自西洋,因为当时外国很多商人看到中国的人参那么值钱,所以他们就思考在自己的国家有没有这样的植物呢?后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接的地方,威斯康星那个地方就发现了这个植物,结果他们就赚大钱了,换回了很多黄金、茶叶、布匹、陶器,同时,中国传统医学里也多了西洋参这样一个药物,这个就是重视吸收新知。再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种痘术等西方的医药文化,我们岭南也快速地吸收过来。现在大家市面上看到的西洋菜,实际上也起源于欧洲,通过澳门的途径传入,可以清肺热,在疫情期间大家也不妨多食用一些。

孙晓生教授讲授岭南医学文化。

岭南健康生活智慧——药食同源指导下的汤粥凉茶孙晓生:岭南人饮食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食药同源,其中以凉茶、汤粥等为代表。这是岭南名医和广大民众在面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将中医药学知识与生活饮食融合,将岭南中草药与民间经验结合,形成的一系列针对不同节气、不同症状、不同体质的保健方案,也是岭南中医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的标志性文化产物。岭南人擅煲汤,爱饮茶,所以岭南名医常顺势将补益、降火、祛湿等功效的药物或食物加入汤粥或凉茶中,寓治疗于日常生活,清代就有药膳冬瓜鸭汤、鱼翅鸡汤;牛杂粥、鱼片粥中添加淮山、薏米、白果、杏仁等常用中药的民俗习惯。在广州亚运动会接待45个国家元首的时候推出的岭南养生汤也是其中代表。岭南养生汤中有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以水鸭为原料,还有菌类、鱼肚、花胶等,充分体现了岭南药食同源的特色。当然,岭南不同地域文化下孕育出来的饮食药膳民俗也略有不同,比如你到潮州、汕头、揭阳出差,自助早餐里经常会用到珍珠菜、益母草,客家地区则喜倒扣草煲汤,广府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是塘葛菜和狗肝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些全都是药,你认得是宝,不认得只是一棵草。随着凉茶文化火爆南北,经常有人会问我凉茶能经常喝吗?我说凉茶有三个级别,分清楚了你就知道什么能喝,什么时候不能喝,在什么时候喝什么凉茶。首先第一个是食品类,例如经典的竹蔗茅根水,竹蔗和茅根都是食物,老少咸宜。第二类是保健类,例如王老吉,现在王老吉由于它稀释以后作为糖水类了,基本上也是食品类,但是也有一些是保健性质,再比如具有清热利咽作用的凉茶糖、祛湿通腑的祛湿茶等等。最后一类基本属于治疗类的中成药,这个劝大家必要的时候才喝,比如斑沙凉茶、二十四味凉茶等。岭南四季常绿,因此药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用花药,如广州(春)的木棉,三水(夏)的荷花,中山(秋)的菊花,梅州(冬)的梅花,一年四季鲜花皆可入膳。这些也为岭南的医药增色不少。北方人也想用,但一到冬天,树只有一个树丫,叶子一片都没有,只能用干花,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药,岭南的医药植根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产生于岭南大地。

现场读者提问。

健康互动:养生是一种以健康和幸福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周可:谢谢孙教授,刚才听了一个多小时您的介绍,我其实受益非常非常大,但也有一些小问题向您请教。您刚刚讲到咱们岭南医学文化研究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岭南人,但类似像我们外地人遇到健康问题,是按照岭南本土人群的方法应对,还是有一些特别的要注意的地方?孙晓生:其实关于地域医学,全世界都在研究。咱们有时候去到外地出差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水土不服,人有适应能力,有的人适应能力比较强,有的人适应能力不是那么好。现在广东有很多是“新客家人”,但我们刚才也提到岭南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是传统的以梅州地区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他们经过五次迁徙从中原来到岭南大地,饮食方面一方面保持了原来的习惯,另一方面又会积极寻找一些替代办法,比如酿豆腐就是一种替代的办法。我们在什么环境下,要注意不同的养生方法,所以还是强调“三因制宜”的原则是不变的,因时、因地、因人,你既然来到了岭南大地,你就要积极适应岭南人的生活习惯。这里面有很多中医的智慧。我举个例子来讲,你在高校工作,我也是,学校有很多来上学的外地大学生。尤其是女孩子来了以后,家里妈妈就担心,闺女,在广东适应吗?她说适应,什么都好,就有一样不满意,什么不满意呢?青春焕发,全面发展,什么原因?周可:长痘了,满脸都是痘。孙晓生:对,当地的女同学告诉她,你来了广东要喝凉茶,凉茶一喝只留青春不留痘,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智慧。还有很多北方来的人原来也不喜欢喝汤,喝汤好像没有吃小鸡炖蘑菇那么过瘾,但是他慢慢感受到饭前喝点汤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是浓汤还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就会主动去适应。所以我们处在这个地方,就要学习这个地方人的生活智慧,这都是实践中来的。周可:对,我经常饭前也喝汤,咱们广东人煲的汤很淡、很鲜,但因为我胃不太好,别人就提醒我,空腹喝汤可能会稀释掉一些胃液,会导致胃方面消化能力的减弱等等,后来吓得我不太敢喝,所以我到底是喝还是不喝?孙晓生:你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你说胃不好,究竟是为什么不好?这个得搞清楚。第二个从咱们中医的角度来讲,胃不好有因为寒的,有因为热的,如果你属于寒的,那《黄帝内经》已经告诉你了,寒者热之,寒的就要选择一些热性的汤调和你,使得你趋于平衡,趋于和谐就好了。寒者热之,如果你是寒的,你要选热的;热者寒之,从中医辨证施治属于热的话,那你就喝凉的汤,这样才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胃不好不能喝汤。周可:再一个问题跟吃的也有关系。我注意到这么多年来广东也开了很多川菜馆、火锅店,喜欢吃的人特别多,其中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但是仍然有不少本地人拒绝这个东西,说这个东西吃了上火。您觉得广东人适宜吃火锅吗?孙晓生:可以吃,奥妙就在锅底,你选择什么样的锅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比如说冬天吃羊肉有时候就要放一点姜,甚至放一点当归,这个就是一个古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个汤对于年纪偏大的女性,晚上睡觉脚不暖的人群有很好的疗效,喝完以后马上感觉这个症状改善了。再扩大一点来讲,其实每一种饮食方式在进入另一个地域的时候都会发生适当改良,比如说肯德基早餐也有卖豆浆,你在东南亚也能看到用芭蕉包着西方的美食。岭南的包容性很强,舶来品也好,传统中原文化也好,固有的文化也好,都可以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周可:太好了。刚才孙教授您刚才也讲到了岭南医学很特别,那么我们岭南的医学与中华医学体系里面其他地域性医学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孙晓生:岭南文化的包容性,这跟岭南地域的开放性有关。包括刚才讲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汉代张仲景从中原大地传过来的,现在都还在用,这是传承了中原文化。还有我们现在应用的一些药物,比如海外来的西洋参等都能为我所用,这既是包容,也是务实,所以能够从实际出发,效果决定结果,这是岭南人务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周可:我自己在广东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感觉是什么,就像您刚才说到的,感觉广东人平时生活的特别有安全感,您能不能分享一下广东人的这种岭南特有的智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孙晓生: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考虑过,广东人的淡定主要是来源于它应对风险的能力,因为广东这个地方历史上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就比较多,特别是咱们沿海地区经常都会面对一些未知的或者是突发的一些事件,比如渔民出海打渔的时候并不知道会遇到多大的风,慢慢就养成了应对危机的一种能力,所以广东人淡定,甚至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这是岭南文化除了传统农耕文化外,比内地多的一个海洋文化的特点。周可:对,内陆可能日常生活也好或者社会整个发展也好,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稳定的,不像我们这边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灾难,慢慢建立条件反射,形成了很稳定的应对姿态。比如前段时间,广州发生疫情的时候,我觉得外地的亲戚朋友比我还要紧张。还有一个现象我也注意到,广东人非常注意保健,很多属于医学的东西都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这个人群里甚至包括很多年轻人。我有时就想年轻人这么注重养生是不是稍微早了点呢?还是说养生这件事情也得从娃娃抓起?这方面,我想听听你的指教。孙晓生:我正是研究中医养生这个方向的。实际上,中医养生学它既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学科,又是一项医学里历史悠久的内容。过去医学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应对疾病,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如何保持健康。在我看来,养生正是一种以健康和幸福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广东现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把传统的中国医学保健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了。比如说星期天回家老妈煲汤,慢慢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回到刚才的主题上来讲,喝汤除了具有保健作用之外,其实它是一种文化,通过这个汤文化凝聚了一个家庭的情感。比如先生出差了,回来喝着妻子煲的汤,来感受家的温暖,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广东人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和需要,我们如果经常不喝汤会感觉不舒服,广东的年轻人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是很好的。还有一个现象,改革开放40年来,很多青年企业家一味的拼搏,也为之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很多活生生的悲伤例子就发生在身边,所以不能光是以前讲的革命+拼命,现在革命也要保命。另外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养生是以健康和幸福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些习惯不是太好,每天一定要凌晨2点才睡,就一定要改,还有喝酒一定要喝到趴下去那才够朋友,那也不对。周可:最后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一下,比较现实一点。面对这次的疫情,您作为医学专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孙晓生: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央视也讲过,在广东电视台也讲过,就是外防护+内防护,我们除了做减法,还要考虑到加法。像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打疫苗,这个是要的,这都属于外防护,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人体是有免疫力的,为什么同样的接触过程,有人马上得病,有人没有马上得病?这就是人的免疫力不同导致的结果。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生活的节律、睡眠、饮食、营养等等都是我们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mianhuaa.com/mmhpz/936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木棉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